从近年来的国际与国内若干重要的雕塑展览来看,中外雕塑家对于材料的运用与观念的表达,都表现出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实践,并且出现了一批很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如英国的葛姆雷、卡普尔,他们积极研究各种材料,探讨材料在空间中的特殊形态与表现,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他们的成就再次表明了,作为视觉艺术的力量,正在于艺术家对于作品形式语言的综合性处理与表达,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整体性的表现,而艺术中的表现性就存在于结构之中。既然色彩、肌理、速度、形状、方向等结构性质是被视觉直接把握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性质传达的表现性同样是被视觉直接掌握的。
把雕塑和装置放在一起,主要是基于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逻辑,即从现代到后现代,或者从现代走向当代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大致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罗丹为起点,到后来的马约尔、布朗库西、贾科梅蒂,再到60年代初的极少主义,这条线索非常清晰。
从批评的角度切入,看在当代雕塑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批评性文章,也包括艺术家自己的创作手稿和撰写的理论性文字,同时,还得关注,在这些文章中,批评家们常使用的批评词汇是什么?他们的评价方式或评价标准又是什么,其背后的批评话语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理论层面的考虑了,即当代雕塑自身观念上的变化是怎样的,观念衍生的轨迹又有什么特点。在设定展览专题的时候,我尽量将这三个层面的思考放在一起,进而去考虑,当代雕塑在创作、批评、理论方面所形成的互动关系。从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格局来看,不管是从批评、创作,还是展览,一直到9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雕塑总体上还是比较滞后。引领整个八十年代的还是当代油画和观念领域的艺术。80年代初的“伤痕”与“乡土”、80年代中期的“理性绘画”、“生命流”,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群体的涌现,再到80年代后期出现的各种观念艺术,雕塑艺术始终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