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范畴:空间艺术——环境艺术城市雕塑以物化的方式存在于城市生活的空间。在城市雕塑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清晰可见其主导的观念嬗变和城市雕塑模式的演进。80年代早期主要从架上雕塑导入城市雕塑,比较注重雕塑的造型和“美化”的作用,90年代以后“公共艺术”概念的引入,从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方式上,扩大了城市雕塑多重语意和社会内涵,赋予其对特定空间环境更多因素的把握,以期有效建立一种有序、协调的空间关系和环境效果。
应当指出的是“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它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化范本”。其进步性意义在于,公共艺术的概念为雕塑介入城市空间给予了一个“合法”的身份,并在管理、运作、资金等诸多方面较为妥善地形成了一套机制。为我国城市雕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互为参照的文本。然而公共意识的凸现对受众审美的尊重和特定空间环境的限定性,多左右感知和认知所对应一定的空间范畴来体现雕塑价值。使城市雕塑在一定程度和层面失去了更大环境范畴内的文化背景和城市文脉的联接。城市雕塑的终极价值,不仅符合特定空间的需求,更应吻合城市的文脉和发展走向,才能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而具传承意义。因此,使城市雕塑从雕塑本体的造型艺术范畴、空间艺术范畴,走向环境艺术范畴,突破了“公共艺术”的框架,进入到城市文化这一更大的“平台”。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领域,城市雕塑获得新的拓展。
2、发展模式:粗放式——集约式城市雕塑的建设主体和机制确立,使小康社会的城市雕塑的发展不再是跳跃式的、或者无序式的,是有机的在整个城市大环境的综合系统中协调发展的模式。城市雕塑只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才能参照总规的目标来定性、定量来实施城市雕塑的建设,与整个城市形成互动发展。城市雕塑是一项涉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文化工程,不仅需要好的规划、好的作品,更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运作方式,保证城市雕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雕塑是一项长线工程,需要日积月累、长期运作的意识,并将作为整个城市化发展的一部分进行科学的统筹。相比之下,仅靠政府投资或社会集资进行城市雕塑建设,显然不如国外采取的公共艺术百分比基金运作的方式更具合理性和持效性。根据中国特色,参照国外经验,运用科学发展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化运作模式,对中国城市雕塑在小康社会里的顺利发展,同样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3、建设主体:自发性——计划性随着人们对城市雕塑研究、探索的深入,日益认识到城市雕塑与所在城市环境、文化发展的整体关系,认为城市雕塑纳入规划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雕塑只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去,才能真正健康、有序地发展。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是保证城市雕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比城市雕塑建设力度和发展规模,城市雕塑的规划和管理显然滞后于建设的环节。由此产生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一直成为城市雕塑建设自身发展的结绊。随着城市化发展大系统的多方面、多因素的启动,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互动发展,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更要走在前面。可以预料,小康社会的城市雕塑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且是规划与管理亟待加强,突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秩序发展。从而彻底改变盲目性的城市雕塑建设,杜绝“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这一不良模式。
4、创作因素: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环境艺术观念的确立,促进人们更深层地意识到,城市雕塑作为整体环境中最富人性化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审美多元、功能多元的综合性样式的城市雕塑即(1)景观雕塑;(2)特定性环境雕塑代表着城市雕塑发展新的亮点。仅仅依靠一种专业技能来体现城市雕塑建设的需要是不够的。能力的综合、知识的综合、环境的综合,为城市雕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增长支点,而综合的知识结构、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样,已成为雕塑家必备的素质。艺术实践表明,材料是雕塑体现方式及表现语言的重要介质。介于的改变将直接关系雕塑样式的改观。数字时代的高科技发展,为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介质,驱动雕塑家们的关切与潜心研究。正如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熟的活动雕塑一样,雕塑家曾运用机械、风力、光电,磁性等技术手段,极大改变了雕塑的传统模式。艺术家通过新的综合技能的把握,利用新的介质创造的城市雕塑,将会为我国城市生活和环境空间带来更新、更美的变化。
5、职业角色:由介入者——创造者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涉及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取、形式的表现等因素,更应重视和强调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的个性。艺术家创作城市雕塑在注重美育功能之外,更要强化文化功能的重要性。
城市的个性源于城市文脉的积淀,城市文化则正是城市个性的价值显现。富有个性的城市雕塑,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风采和与众不同的面貌。然而个性的创造既是雕塑家个人气质、禀性的外化,更是雕塑家贴近城市文脉精神体验深刻反映。城市雕塑是一种艺术创作,正如一个城市经历沧桑,在不断的选择中积淀、传承,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一样,雕塑家能动的把握和强烈的创造意识,使雕塑深深注入城市气息,成为城市精神与个性的物化载体。由此说,雕塑家不仅是城市文化的介入者,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创造者。雕塑家创作的雕塑作品一旦被城市所共识和接纳,即转化为一种文化资源,而融入城市的文化传承。因其赋予了和时代的特征,又为传承带来新的活力。
结语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是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中,基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后产生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的必然体现。在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如何进行城市雕塑建设新的转型,并使这一转型契合小康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更是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